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03:49 這是【非關命運課程】第四堂課的小筆記,按照慣例是請某位低調、不願意具名的女同學負責幫大家整理。雖然很多網友們覺得這份筆記沒有必要貼在美人好站上,但是我還是認為這份小筆記還是有存在的必要性,所以我們會持續貼到課程結束為止。 這堂課和以往幾堂課不同,因為並不播放投影片。鄧惠文醫師表示,因為這是一堂非常需要用腦的課,所以任何會分散大家注意力的事物(包括投影片)就應該將其屏除在外。所以本堂課的流程並非按照照本宣科的重點大綱來進行,所以這份小筆記自然沒有章節與綱要,在此跟沒有上此堂課程的網友們說明一下! ★心理醫師在分析、詢問個案的童年是如何的時候,目的不是為了去證明你的父母有錯,而是希望你藉由此了解來「知道自己的內心裡是如何想像自己的成長」。而你所想像的成長,是如何造成你今天的個性和問題。所以,幫助自己不用重活一次,也可以讓未來變得更好,這才是真正的重點所在,不再需要多走冤枉路。 最後,我們能否了解自己目前所遇到的問題,來自於自己的個性-這佔了一部份,個性裡面又有某些來自於小時候的成長經驗-這也佔了一部份,而父母兄弟的個性之所以這樣也來自己成長的某個部份。希望在這樣的思考與了解下,我們心裡產生的感覺是寬恕與寬容,而非抱怨與恨意。
這堂課的講師是鄧惠文醫師,題目是『宿命也會遺傳』。
以下是鄧惠文醫生的《心靈探索》簡單分布圖:
★在思考自己的童年身世前,首先要先介紹「人成長的心理理論」,了解家庭在你成長的時候是如何形塑你的個性。-這是屬於精神分析療法學派(Psychoanalytic School)的觀點而來。
★我們的內心世界中有一組人物和現實世界中的人物是沒有關係的。例如,常常兄弟姐妹各自所描述的父母中,聽起來會讓人疑惑「他們講的是同一個人嗎」?
★第一個親近你的照顧者稱為「原始照顧者」。你和原始照顧者的關係如何?原始照顧者眼中的你又是如何?你覺得原始照顧者對你的影響是什麼?我們通常會圍繞著幾個類似上面的問題,來探討內在你和照顧者的關係,並以此來解釋:第一、你在最早依附期的時候所期待被滿足的這個關係,記憶中是否有達到。第二、我們會在生活發生困難點的時候,會思考、回顧我們和主要關係人之間是否協調,其所對應出來的家庭問題。
★我們在家庭中的角色是否有混淆的現象?
★在層次不明的家庭結構中,容易產生角色混淆的狀況。
★整個心理發展最終目的是完成「個體化」。個體化的意思即是:了解自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,並且能夠不將做這件事時所遇到的恐懼或痛苦歸咎於別人。
★我們在家庭中是否為「代罪羔羊型」-亦即家人最不滿的人是你,負擔最多的也是你。所以我們必需知道我們是代誰的罪,如何不去擔這樣的罪。
★我們在家庭中是否為「有求必應型」-此型基本上家人對你是滿意的,可是自己覺得壓力很大,非常在意別人的眼光。
★我們的成長過程,造成我們投射出來的事物。(例如,在童年中有強大失去東西的擔憂,可能會發展出我要努力抓住每個機會,害怕失去的心態。這種心裡感覺會投射在我們認為重要的人事上,若看到對方有失落的表情,會想要去滿足他。)
以下是前面三堂課的小筆記,希望大家能喜歡!
- Jan 11 Tue 2011 23:39
非關課程第4堂筆記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