蝴蝶效應的意思是:假設一群飛舞的蝴蝶,其翅膀翩翩所產生的空氣擾動,將可能造成暴風雨發生
 
簡單的意思是說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改變將可造就或停止未來災難(進步)或進步(災難)的發生。
 
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理論,在奇摩知識+上找到了一些專有名詞是關於蝴蝶效應的,看起來蝴蝶效應這個理論是付合在混沌理論之下的其中一個層次。
 
一、 混沌理論之源起和發展

混沌的見解可遠溯自希臘、埃及等古民族對宇宙初始的傳說(王彥文,民82),其基本理念可自我國和希臘的古代經籍中發現(Loye & Eisler,1987)。近代有系統的探討,源自數學界的研究,爾後被自然科學界廣泛應用於探討自然現象(Bobner,Newman & Wessinger,1989),如氣象、地形學、物理學等,近年來則擴大應用於經濟、人口發展等社會科學領域。

二、混沌理論之性質

  混沌理論是對現象做整體詮釋和解析的哲學性及實證性研究取向。

在哲學層次上,它提供「非線性」典範(nonlinear paradigm)的思考方式(Lindsay, 1989),強調混沌和秩序是共存的概念,主張以整體、全面和變易的角度與心態,去看待事件和現象。Kiel(1989)認為在Jantsch提出的自然系統科學觀點中,混沌理論屬於第三種變遷模式,該模式以開放系統的動態不穩定(dynamic instability)狀態(換個角度想,當代藝術不也以”開放系統”的藝術體制,動態、不穩定,是以藝術作品在台灣未曾間歇地在不同空間、時間裡展出,而藝術家本身也拋棄以往的傳統媒材形式以不穩定的媒材形式展出)為探索重心,將混沌狀態和不可預知行為視成演進的重要特質,混沌行為主導產生新結構。

混沌行為我將它解釋為之前提過的否定一切「標準」的存在,相當於藝術家而言;不可預知行為則是人們在預期中不可預知的行為相當於觀眾而言。

所以說,將混沌狀態和不可預知行為視成”當代藝術”演進的重要特質。於是人類思想更多元、解放與無標準,造就所謂的當代藝術新結構。

三、混沌理論之要點:非線性(nonlinearity)、敏感於初始條件(sensitivity to initial conditions)、奇異吸子(strange attractor)、回饋(feedback)和迭代(iteration)。接下來,我或逐項或綜觀來說:



  1.非線性(nonlinearity)

  「線性」(linearity)指小起因將造成小後果,「非線性」反之,不起眼的小原因可能引發巨大震撼性的結果(Hayles,1990)。線性因果關係一般被視為常態,混沌理論卻認為「非線性」才是自然和人文社會的常態,任何事物和現象間常因交互糾葛,形成錯綜複雜的混沌狀態。Kiel(1993)認為非線性系統有\r :聚歛(convergence)為穩定平衡狀態、穩定變動(stable oscillation)、非穩定和探索性、混沌的等四個行為特徵,此均可從非線性系統的長期演變中發現,且每種行為都只是暫時反映當時系統的狀態。即此理論將系統的變動情形,看成是非線性、動態的和暫時性的,永久平衡並不存在。



  2.敏感於初始條件(sensitivity to initial conditions)或稱蝴蝶效應\r (the butterfly effect)

  「蝴蝶效應」係北京(或用其他地名)飛舞的蝴蝶,其翅膀翩翩所產生的空氣擾動,將可能造成紐約下個月的暴風雨(林和,民81;Gleick,1987),意謂藐小不起眼的事件或現象,在紛擾不可測的混沌中,可能會扮演具影響性的關鍵角色。換言之,整個系統的發展和蛻變,對微小初始條件有相當程度的敏感,系統的變遷是非線性和難以預期的。其次,敏感於初始條件,具有積極創造的成分,可促使系統因時空變異,締造出適宜的系統型態,免於系統崩潰的危機。



  3.奇異吸子(strange attractor)

  將資料以量化圖示方式呈現,很容易發現吸子存在的蹤跡。儘管事件或現象的演變極為混沌,然而經歷長久時間的變遷,在詭譎多變的狀態中,仍可清晰見出不規則的變化,還是遵循某些特定的範圍或形狀而變化(王彥文,民82; Marion,1991)。引申而言,奇異吸子表示系統有一或多個潛藏的規準或原則,它會主導系統的演變,雖然幻變萬千,但仍在某特定範疇內,它具有穩定的性質,可以被預測的,可視為影響系統運作的重要因素(Bobner,Newman & Wessinger,1989)。



  4.回饋(feedback)和迭代(iteration)

  混沌理論認為系統本身具有回饋機制(feedback mechanism),能將系統的輸出,再回饋轉為輸入,如此迭代形成回饋圈(feedback loop),當系統外部環境或測量量尺變動時,將引發系統產生自我組織(self-organizing)和轉變,使混沌狀態逐漸變成穩定狀態(Griffiths,Hart & Blair,1991)。

渾沌數學或渾沌科學之引起科學家注目是因為一般而言,萬物在造物主之意志下當歸於一種特定終極型態。例如平衡、穩定、均勻混合。科學家因為300年來一直以邏輯方式推導出許多事物的未來與過去,都得到絲毫不爽的結果,因此人跟神好接近。直到研究微觀世界時才發現單用邏輯推導好像行不通,例如你做一個有計畫的實驗,你因此得到甚麼甚麼。但是平常因為實驗的對象都很大,例如你用光線去測量一個物體的位置,例如以雷達、聲納等用發射波去定物體的位置,甚至速度,一點疑問也沒有。但是當物體變得很小很小的時候,你發射的波就是會影響對方的狀態,因此你量到的性質、數據,可以說是被你影響過後的對象的性質、數據。因此人們開始不以推導式的方式研究世界,反而用機率辦法。但是機率觀點太魔鬼化了。他完全沒有因果邏輯論。於是渾沌替大家找出一個模式,說:那些無因果混亂的世界,不是沒有上帝在指導,混亂不是沒有法則。有,是你量的工具精確度太差罷了。

渾沌學說為宿定論與隨機論找到一個平衡點。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ay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